保护区概况

保护区简介

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亚洲中部温带荒漠、极旱荒漠和典型荒漠的交汇处,是青藏高原和蒙新荒漠的结合部,其荒漠生态系统在整个古地中海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目前我国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6月,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分南北两片,总面积80万公顷。

保护区地处中亚内陆,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其主要特征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空气湿度低,日照时间长,夏季酷热、冬季严寒,风大沙多,年降水量45.7mm,年蒸发量3140.6mm。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决定其土壤类型也比较复杂,可分为棕漠土、灰棕漠土、盐土、草甸土、沼泽土、风沙土、灌淤土、潮土和山地土壤9类,35个亚类。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科学实验区。其中核心区面积8.39万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10.5%;缓冲区面积13.12万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16.4%;实验区面积58.49万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73.1%。

保护区境内有维管束植物63科210属455种,主要以典型的中亚四大荒漠植被泡泡刺、红砂、合头草、珍珠猪毛菜为保护对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沙芦草、唐古红景天、乌苏里狐尾藻、锁阳、沙冬青、胀果甘草、甘草、黑果枸杞、肉苁蓉等9种。

据三期科考调查,目前保护区境内有维管束植物63科210属455种(不包括种下等级及栽培植物),比一、二期考察新增加了102种,8个变种,隶属于74属、34科;整理出甘肃省植物新纪录19种、1变种,隶属于12科。三期科考共计确认了6个植被型组 、8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和44个群系,新增加了18个群系类型。

根据三期科考调查,记录到脊椎动物有210种,比二期科考增加了49种。水生脊椎动物2目3科15种;陆生脊椎动物中,两栖类仅有1种;爬行类2目6科7属10种;鸟类17目41科152种;哺乳类7目14科32种。保护区昆虫经鉴定有10目95科261属,包括天敌昆虫共计387种,其中新发现2个昆虫新亚种,10种甘肃新纪录,其它珍稀昆虫6种。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动物有41种,其中国家1级保护动物有普氏野马、蒙古野驴、白唇鹿、豺、雪豹、金雕、草原雕、胡兀鹫、小鸨、黑鹳等10种;国家2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北山羊、鹅喉羚、岩羊、猞猁、盘羊、狼、赤狐、草原斑猫、石貂、大天鹅、暗腹雪鸡、翻石鹬、鹗、黑尾地鸦、雀鹰、苍鹰、白腹鹞、普通鵟、大鵟、毛脚鵟、秃鹫、黄爪隼、红隼、燕隼、灰鹤、雕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和短耳鸮等31种。